【迎亚运·话健康】开渔了~尽享海鲜美味,也要注意预防痛风

发布时间:2023-08-22 425 供稿:本站

末伏夏尽,喜盼丰收,近日,为期三个多月的海洋休渔期结束,数千艘渔船鸣笛启航,奔赴蓝海,这意味着一大波鲜美海味即将强势回归:龙虾、鲍鱼、大虾、生蚝、螃蟹、鱿鱼……

大家是不是都在搓手等待了呢?

在此,献上温馨提示一则:海鲜虽美味,但也不能贪多哦,品尝肥美海鲜的同时,我们也需预防痛风的发生。

什么是痛风?

痛风是一种涉及全身多个组织或器官的疾病,一般是由血液中尿酸水平升高引起。

尿酸是人体内嘌呤代谢的一种产物,主要通过肾脏排泄,在正常情况下,尿酸的生成和排泄处于一种平衡状态,但当体内嘌呤代谢紊乱或尿酸排泄不良时,尿酸便会蓄积在体内,导致尿酸水平升高。

尿酸的持续升高将进一步导致尿酸盐结晶沉积在关节滑膜、滑囊、软骨及其他组织中,诱发局部炎症和组织破坏,从而形成痛风。

痛风患者常会出现突发一个或多个关节重度疼痛,多于夜间突然起病,还会出现关节红、肿、皮温升高,关节表面皮肤红紫、紧张、发亮等。

痛风还可并发肾脏病变,严重者可出现关节破坏、肾功能损害,常伴发高脂血症、高血压病、糖尿病、动脉硬化及冠心病等。

吃海鲜为什么容易痛风?

正常情况下,适量吃海鲜一般不会引起痛风,但如果长期大量吃海鲜则可能引起痛风,尤其是与啤酒、白酒搭配后,会增加患上痛风的风险。

这主要是因为大部分海鲜属于中高嘌呤食物,当我们摄入过多高嘌呤食物时,会形成更多尿酸,一旦肾脏工作超负荷,无法将其完全排出体外,就会引起体内尿酸堆积,出现高尿酸血症,而痛风与高尿酸血症直接相关,当血尿酸升高到一定程度,尿酸盐沉积则可能形成痛风。

啤酒、白酒在发酵过程中也可产生大量的嘌呤,而且乙醇可导致人体内乳酸合成增加,乳酸将会抑制肾脏排泄尿酸,最终导致体内尿酸积累,诱发痛风。“海鲜加啤酒,痛风跑不了”,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所有的海鲜痛风患者都不能吃?

痛风患者也可以适量吃海鲜,但要根据海鲜的嘌呤含量和营养成分,有选择地吃,避免食用嘌呤含量高的海鲜。

高嘌呤海鲜

100g含有150~1000mg嘌呤。

常见的高嘌呤海鲜:凤尾鱼、沙丁鱼、白带鱼、鲱鱼、鲭鱼、田螺、生蚝、蛏子、蟹黄、蛤蜊、皮皮虾、草虾等。

确诊痛风或高尿酸血症的朋友,需要避免食用,因为这类食物嘌呤含量高,即便摄入很少,也容易引起尿酸盐沉淀诱发痛风。

中嘌呤海鲜

100g含有25~150mg嘌呤。

常见的中嘌呤海鲜:鳗鱼、鳝鱼、鲑鱼(又叫三文鱼、大马哈鱼)、鳕鱼、鲈鱼、大比目鱼、金枪鱼、小虾、龙虾、乌贼等。

对于痛风患者而言,中等嘌呤食物除了急性发作期外,痛风缓解期可以适当食用,但不要过量;蟹黄、鱼子等虽然嘌呤含量不算特别高,但胆固醇高,建议也要少吃或不吃。

低嘌呤海鲜

100g含有0~25mg嘌呤。

常见的低嘌呤海鲜:海参、海蜇皮、海藻等。

这类海鲜由于嘌呤含量少,则对痛风患者几乎没有限制,可以放心吃;但是也需注意摄入量,如果吃太多也会造成血尿酸升高。

出诊信息
预约挂号
健康体检
检查结果
就诊指南
返回顶部
首页 -医院资讯 -媒体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