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阳康”不等于“放飞自我”,不宜过早食补,不宜剧烈运动
最近有患者反映,退烧后因食补、运动等行为导致了症状加重,感觉被病毒杀个了“回马枪”。对此,杭州市肿瘤医院中西医结合肿瘤病区徐炜副主任中医师认为,初愈后不能操之过急,要在合理清淡饮食的基础上,保证充足的休养时间。
不宜过早食补
《素问·热论》提出:“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从中医的角度看,高烧之后,疾病初愈,病邪尚有残留,患者的脾胃尚虚,这时不宜过早食补,不要过多食用肉类、鱼类、鸡汤类,过多补益会导致疾病复发或缠绵迁延。”徐炜建议,在发热或初愈期间,饮食上要保持清淡,保持基本的蛋白质和维生素的摄取,“推荐清汤面,或者粥、咸菜,加鸡蛋,宜清淡,不宜肥腻。”
从舌象上来看,舌质淡白基本属于风寒,如果是白腻苔则是寒湿的表现。治疗寒湿型最合适的方子就是九味羌活饮,饮用之后疼痛会迅速缓解;如果没有这类方药,用葱、姜、苏叶、花椒、陈皮等煮水也可以起到缓解的效果。
充分休养,保障愈后康复
新冠病毒感染后期会有咳嗽、咳痰、乏力等感染后遗留症状,徐炜建议,针对咳嗽、咽部不适等症状,食用花椒蒸梨效果较为显著。花椒偏于温热,梨偏于滋阴,不管对于何种证型的感染都是适用的;针对乏力的症状,可适量食用人参或西洋参,增补正气。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疾病康复是个缓慢的过程,切忌操之过急,要保证充分的休养时间。徐炜表示,高热过后,人体免疫系统极为脆弱,衣着过少、外出时间过长等行为易引起受寒导致疾病复发,也不适宜做剧烈运动,避免缺氧,此外,洗澡也要慎重,保证在保暖性良好的情况下进行。
哪些人要小心“重阳”?
不少人担心,如果新冠病毒的毒株不同,是否会再次被新冠病毒感染?
据科技日报报道,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就二次感染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解答——
“再次感染新冠病毒的概率主要与人体免疫水平、病毒株变异以及后期个人防护有关。”张伯礼表示,相较于早期变异株,奥密克戎家族的毒株可以引发更多的突破性感染和重复感染,能够逃逸感染过新冠病毒后康复人群体内的抗体。
不过张伯礼表示,大家也不用过于担心,虽然尚未有大样本人群证据显示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后持续免疫的具体时间,但在新冠病毒感染后,人体免疫系统已在发挥作用。当前临床观察,感染后3—6个月内发生新冠病毒二次感染的概率还是比较低的。
如果出现再次感染,一定要首先分清“复阳”与二次感染。“复阳”发生在转阴后2—3周内,患者一般无明显临床症状,主要是体内残留病毒片段检测出的阳性,一般没有传染性;而二次感染一般发生在首次感染后数月至一年内,相当于一次新的感染,一般有临床症状出现,并且病毒核酸载量较高,具有传染性。
“‘复阳’患者无需再治疗,注意休息,合理膳食和营养即可。”张伯礼提醒,二次感染的患者需再次进行规范治疗,并严格做好个人防护,做好自我隔离,注意对家人对同事的保护,降低疫情传播的风险。
不同变异株是否会导致再感染?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科主任王贵强表示,对于绝大部分免疫力正常的人来说,半年内人体内都会存在有效的免疫抗体,同一毒株的二次感染概率极低,即便感染了也不会出现严重症状。
如果出现新的变异株,或者新的亚分支表现出很强的免疫逃逸能力,是可能导致再感染的。根据人体内的免疫抗体,再感染的间隔时间越短,症状通常越轻,间隔时间长了,症状就偏重。因此,这轮疫情过后,大家仍要注意做好健康防护。
抗病毒药物该如何使用?
高龄老人,尤其是有基础病、没有接种疫苗的高龄老人,属于高风险人群,面对疫情要早发现早干预。一些口服的抗新冠病毒小分子药物,可以在发病或感染得到明确诊断后尽早使用,一般在5天内使用。
这类抗新冠病毒小分子药物存在与其他不少药物相互作用的问题,也会有一些副作用,因此务必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此外,研究显示,这类药物不能用于预防性治疗,对重症患者的效果也不明显。
老年人如何做好健康监测?
呼吸的频率是很重要的指标。如果呼吸特别快,每分钟超过30次,并有气短,需及时到医院就医。建议有老年人、基础病人群的家庭备指氧仪,若指数低于93则表现为重症,若出现低于95或94的情况,也需进行早期吸氧。
一些有基础病的老年人在平卧静息状态下的氧饱和度正常,但在活动时氧饱和度会明显降低。因此,建议有基础病的老年人在静息时、活动后均进行血氧测量,若下降明显则说明存在重症风险,应及时到医院治疗。
居家时,若血氧饱和度降低,有条件的可以在家进行吸氧。由于新冠重症导致呼吸衰竭的情况,都是从低氧血症开始的。所以为什么有基础病的老年人相对脆弱?是因为其对低氧的耐受性差,低氧会诱发一系列基础病的加重,导致重症甚至死亡。因此,早期干预解决低氧的问题,是降低重症和死亡风险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建议居家的老年人有指氧仪的随时测,能吸氧尽可能吸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