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身上长了这种“肉”不要慌!切或不切,看过这篇心里就有底了
近年来随着纤维内镜技术的日益提高与广泛普及,胃肠道息肉状病变的检出率明显提高,
随之而来的就是患者对于息肉类型的疑惑:“我得的息肉是良性的吗?”、“会不会癌变?”
什么是胃息肉?
广义的息肉是一个大体概念,指高出于周围胃肠道黏膜的局部隆起性病变,包括炎症性、错构性息肉、良恶性上皮或间叶组织肿瘤、转移性肿瘤或异物积聚(如空气、虫卵等)形成的息肉状病变。
胃镜下的息肉
胃内常见的上皮性息肉样病变包括胃底腺息肉增生性息肉以及胃腺瘤
01胃底腺息肉
胃息肉中最常见的类型,是深部泌酸腺体增生扩张形成的良性上皮病变。
可能发生在任何年龄并且以女性患者居多,多为散发病例,常见于胃体和胃底,病因不十分清楚,但长期(≥5年)服用质子泵抑制剂的患者,胃底腺息肉的发生率明显增高,停药后可下降。
治疗
散发性胃底腺息肉恶变潜能低,异型增生的发生率小于1%,但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患者的胃底腺息肉伴异型增生的比例可高达40%以上。如果胃底腺息肉中出现上皮异型增生,应建议通过相关检查排除FAP。
02增生性息肉
又称为炎性息肉、再生性息肉等,是以胃小凹拉长扭曲、腺体囊性扩张和炎性病变共存为特征的胃良性上皮病变。
发生率仅次于胃底腺息肉,多在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或胃黏膜损伤的基础上发生,一般发生于老年人,60~70岁最常见,男女均可发生,男性略多。多见于胃窦,一般多发,也可单发。
治疗
多数病例维持稳定,约1/4的病例体积会增大,5%的病例体积可缩小。小于5mm的增生性息肉可以活检观察,大于5mm者应予切除,非息肉区域胃黏膜进行多点活检,明确相关病因,排除肿瘤性病变。
同时,应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测及治疗。1年内重复内镜检查,如果无残留息肉可以不再随访。
03胃腺瘤
是由肿瘤性胃上皮构成的良性息肉状病变,约占胃良性息肉状病变的10%左右。
胃腺瘤又称腺瘤性息肉,或胃息肉样异型增生,是胃癌的癌前病变,多见于胃窦,常在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的基础上发生。
一般情况下,胃腺瘤多为孤立性息肉状病变,大小从数毫米到数厘米不等,一般<2 cm。胃腺瘤依据组织学表现和免疫表型特征可分为4种类型,即肠型腺瘤、胃小凹型腺瘤、幽门腺腺瘤和泌酸腺瘤,其中以肠型最为常见。
治疗
胃小凹型腺瘤癌变潜能低,肠型腺瘤伴有灶性高级别异型增生、泌酸腺腺瘤发生黏膜下浸润及幽门腺腺瘤的癌变风险比较高。
胃腺瘤出现高级别异型增生原则上是将胃腺瘤完全切除,同时要活检周围胃黏膜并进行全胃检查,如果切除不完全或有高级别异型增生,需6个月后复查;如果已经完全切除且无高级别异型增生,可1年后复查。
所以长了息肉不要怕,及时发现除掉它,
另外,定期体检不要忘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