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关注】谈谈肿瘤生物免疫疗法新进展

本报讯 近些年,癌症的生物疗法广告尤其泛滥。记者在网上搜索“癌症和生物疗法”关键词,出来86万个结果。点进去看,很多都吹嘘治疗效果好得惊人,治愈多少多少癌症患者。
有媒体称,这种疗法是骗人的。对此,杭州市肿瘤医院(市一医院集团吴山院区)肿瘤生物治疗中心主任潘月龙作了详细的解读。
什么是生物免疫疗法
首先,得弄清楚什么是癌症的生物免疫疗法。“生物疗法只是一个大的概念,而免疫疗法是其中的一部分。”潘主任说,肿瘤的免疫治疗是以激发和增强宿主的免疫功能为目的的治疗手段。这还有别于传统的放化疗。
用的肿瘤免疫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特异性主动免疫治疗、非特异性主动免疫治疗、免疫导向治疗、过继免疫疗法、细胞因子疗法、基因疗法等。
而其中的肿瘤过继免疫疗法是将自身或异体的抗肿瘤效应细胞的前体细胞,在体外采用IL-2、抗CD3单抗,特异性多肽等激活剂进行诱导、激活和扩增,然后传输给肿瘤患者,提高患者抗肿瘤免疫力,以达到治疗和预防复发的目的。常见的免疫效应细胞有:LAK细胞、TIL细胞、CD3AK细胞和CTL细胞等。目前临床应用最多的是CIK细胞。
早在2009年,我国就已经把癌症过继免疫疗法列为第三类医疗技术,仅在指定部分大型三甲医院进行推广。
“生物治疗的适应症很广,这主要是因为过继免疫疗法几乎没有任何副作用,完全是取之于患者,用之于患者,也不必担心会有什么排斥反应。”潘主任说,“过继免疫疗法是采用静脉输液的方式回输到患者体内的,整个过程就好像打点滴一样,没有任何痛苦,回输进患者体内的免疫细胞不仅可以对抗肿瘤细胞,还可以调动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恢复同癌细胞作战的能力。临床上通常作为手术和放化疗的辅助手段联合使用。”
从自身入手对抗肿瘤细胞
“我们的免疫系统是由一些器官,细胞或者某些物质组成的一个军队,保护我们免受外来细菌病毒的入侵。免疫系统包括骨髓、脾脏、扁桃体、淋巴结等等。这些器官生产的细胞或者一些免疫物质能通过血液循环送到全身各处,杀灭外来病原,保护我们的健康。简单来讲,这些病原就是我们身体的入侵者,免疫系统就是我们保家卫国的军队。”
潘主任介绍,理论上机体在内因、外因等不良因素作用下,出现基因突变,甚至癌变是一种必然,但由于人体的免疫系统非常强大,会及时消灭这些肿瘤细胞,保护人体不受肿瘤侵袭。可是当肿瘤细胞变得比免疫系统更加强大时,免疫系统就无法与之抗衡,这时肿瘤细胞就会疯狂生长,不断倍增,最终形成临床可见的肿瘤。因此只有当免疫系统比肿瘤更加强大时,才可能打败它们。
传统的观点认为,晚期的肿瘤病人由于免疫系统低下,临床通过调整机体的免疫功能就能对抗肿瘤。潘主任表示,实际上这种说法不完全对,有的时候,在肿瘤组织当中我们会发现很多淋巴细胞侵入,淋巴细胞本身就是免疫细胞,但实际上并不是说病人免疫力低,这其中侵入不同部位的淋巴细胞,发挥的作用也是不一样的,免疫细胞与肿瘤细胞的结合位点,影响其对肿瘤细胞的杀伤,现在针对这块的药物,国外已经在做药物临床试验,效果还是比较理想的,像肾癌、恶黑等都是有效果的。
分子靶向治疗最常用
2013年12月美国《科学》杂志将肿瘤免疫治疗列为年度十大科学突破的首位,确立了生物免疫治疗在未来肿瘤综合治疗中的重要地位。目前,肿瘤细胞与靶向治疗是国际医学界最为关注和研究的热点之一。
“从大的概念上说,临床用的最多的就是分子靶向治疗,实际上也属于生物治疗的范畴。”潘主任介绍,我们最早的生物治疗包括细胞因子一类,如白介素、干扰素,像白血病、肾癌都是有一定作用的。
传统的靶向治疗和现在的分子靶向治疗是不一样的。潘主任解释,传统的靶向相对是一个细胞或者器官,通过免疫机制和抗原抗体结合,就像生物导弹一样,这种用于临床的方式现在很少了,药物也相对少了。而这些年发展起来的是分子靶向治疗,就是说在癌细胞上面会有一些分子的变化,通过分子变化研究出来的药物。像肺癌、肠癌、乳腺癌的一些靶向药物发展是挺快的,而且疗效很好。
由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理查・罗伯茨和肿瘤分子靶向诊断技术液体芯片发明人吴炯博士共同发明的“DC-CIK肿瘤免疫疗法”一经问世,便引起了全球高度关注。CIK即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是将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体外用多种细胞因子(如抗CD3单克隆抗体、IL-2和IFN-γ等)共同培养一段时间后获得的具有MHC限制性杀瘤活性的一群异质细胞。
“连2011年的诺贝尔医学界都授予了研究生物免疫治疗技术的专家,可见国内外对生物治疗技术还是很认可的。”潘主任介绍,现在除了专业的医院在开展,其他一些公司也做,包括一线临床医生都很难去判定其效果。但实际上,以前都是人为肿瘤手术、放化疗没有效果了,才用这个方法。也就是说以前都人为免疫疗法是晚期病人姑息治疗的手段。实际上,现在不主张只在晚期治疗,因为晚期肿瘤负荷比较大,效果可能并不理想。一般来说,用于肿瘤的综合治疗。
生物治疗 提高5年生存率
潘主任介绍,其实生物治疗自19世纪90年代在国外已经开始被研究,上世纪80年代,美国、日本、欧盟等多个国家和组织都相继开展了肿瘤生物免疫治疗的临床研究与治疗工作。癌症免疫疗法的出现,打破了以往晚期肿瘤的治疗格局。有效防止了肿瘤常规治疗后的复发,从而提高了晚期肿瘤患者的5年生存率。
“我们知道,5年生存率是衡量肿瘤患者康复情况的一个重要指标,很多能够挺过5年生存期的患者可以实现长时间的带瘤生存,生活也和普通人没什么差别了。”潘主任说,手术、放疗、化疗一直以来被誉为恶性肿瘤治疗的“三驾马车”。但这三驾马车对于提高晚期肿瘤患者的5年生存率作用却并不是很大。究其原因是恶性肿瘤有着极高的复发转移率,尤其到了晚期,患者体内的肿瘤细胞大多出现扩散,手术和放、化疗是无法把它们清除干净的。
美国的肿瘤5年平均生存率为80%,而中国的肿瘤5年生存率仅为20%。潘主任分析,美国非常强调个性化治疗和精准治疗,尤其在癌症治疗方面。像化疗药物配方都是根据每个患者肿瘤送检数据进行个性化配制,这在国内是无法实现的。美国癌症治疗界反对无休止地大剂量放化疗的“战争模式”,而是主张适度治疗,提倡靶向用药的个体化治疗。
“对于那些体质较弱,已经失去手术机会或无法耐受放化疗的患者而言,生物治疗对他们也是有作用的。可以极大地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潘主任曾经就接诊过很多这样的患者,本以为已经没救了,但通过生物治疗真的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潘主任介绍,生物治疗与手术联合使用通常是为了清除术后残留的微小癌细胞,防止复发转移,而生物治疗同放化疗联合使用通常是针对中晚期的肿瘤患者的。中晚期肿瘤患者一般面临着转移,放化疗可以消除大部分的转移病灶,但众所周知放化疗的副作用是非常大的。配合生物治疗就可以有效地减轻放化疗的副作用,同时增强治疗效果。
“就目前而言,疗效的判定也是困扰免疫治疗的因素之一。采取目前常用的化疗疗效判定标准(RECIST)是不合适的,建议采用免疫治疗疗效标准(irRC)。CIK细胞治疗费用较高,而且并非是一次就有效果,起码要七八次,所以费用不菲。”潘主任表示,目前国内生物治疗水平良莠不齐,建议患者选择正规的三甲医院进行治疗。
媒体链接:10月3日《生活与健康》A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