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夏天那么多种水果,到底怎么吃才健康?

发布时间:2023-05-30 395 供稿:本站

时序更替,不知不觉,已经进入了绿荫冉冉的夏季,风暖昼长,万物繁茂,一份份新鲜甜美的水果,向我们飞奔过来。如何吃才健康又养生呢?

樱桃

体阴虚火旺者慎吃

立夏之后,最早上市的水果,应属被雨水洗涤过的樱桃了。看看这些小巧玲珑的果子,红如玛瑙,黄似凝脂,不但长得好看,还是此时节的最佳水果。

樱桃性温,味甘微酸,它营养丰富,含铁量很高,超过柑橘、梨和苹果20倍以上,同时具有补中益气、调中益颜、健脾开胃的功效。而谈及樱桃,必提车厘子,车厘子就是欧洲的甜樱桃,营养价值和樱桃差不多。

樱桃虽好,但属火,体阴虚火旺者应忌食或少食。


枇杷

脾胃虚寒者不宜多吃

“五月枇杷满树金”,5月之后,金灿灿的枇杷同样是不可错过的美味。

枇杷营养丰富,汁多味美,水润香甜,具有润燥、清肺、止咳化痰等功效,富含人体需要的多种维生素和钙、磷、铁、钾等多种矿物质,其丰富的汁水以及有机酸还能补充水分,增进食欲。

但枇杷属凉性水果,多食会助湿生痰,体内湿气重、痰多稀薄、脾胃虚寒、容易腹泻者不宜多食,而且枇杷含糖量高,糖尿病患者也应少食。

  

  桑葚

脾胃虚寒者忌食

“桑葚连村布谷鸣”,过了立夏,桑葚由鲜红变为紫红,虽然看着很不起眼,却对人体健康大有裨益。

桑葚,味甘、酸,性寒,归心、肝、肾经。它含有各种维生素、葡萄糖、果糖、花青素、胡萝卜素等,有滋阴补血、生津润燥、促进肠道蠕动、乌发、缓解视力疲劳、抗衰老的作用,但脾胃虚寒、大便不成形者忌食。


西瓜

体虚胃寒慎吃

张骞出使西域,从西方带回了西瓜,给炎炎的夏日带来了解暑神器。西瓜别名寒瓜,性寒、味甘,归心、胃、膀胱经,富含大量的葡萄糖、多种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等。

西瓜不仅味美甘甜,而且具有清热利尿、止渴生津、消除疲劳、美容养颜等功效。

西瓜虽好,但糖尿病、经期的女性、体虚胃寒的人不宜食用。

根据体质吃水果

健康养生

水果的营养价值虽高,但也要掌握一定饮食原则。

《黄帝内经》有云:五谷为养,五果为助。说明水果只能作为五谷之后的辅助食品,如果喧宾夺主,就会影响身体健康。常有爱美的女性为了减肥,少吃甚至不吃主食,以水果替代,这种方式并不可取,损害人体健康。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成人每天可使用200至350克水果,而《中国学龄儿童膳食指南(2022)》中提到,6至10岁和11-13岁孩子的推荐量分别为150-200克和200-300克。具体量:一个中等大小的苹果是150克,一颗草莓约有25克。大家也可以根据食物秤,来估计自己每日应进食的水果量。

水果中蛋白质、脂肪含量很低,如果长期以水果作为正餐,会导致蛋白质和脂质摄入不足,营养不良和贫血。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喜燥恶湿,而水果的湿气偏重,只吃水果会让过多的湿气进入体内,何况很多水果偏于寒凉,是生冷之物,易损伤脾阳。

健康吃水果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01适时吃水果

一般说来,大多数水果适合饭前一小时和饭后两小时食用,饭前一小时进食,可以增加饱腹感,减少正餐食物的摄入,而饭后两小时进食有助于消化。一般来说,不建议空腹吃水果,以免引起肠胃不适。

02果汁不宜多喝

有人不喜欢吃水果,改喝果汁,认为营养成分差不多。事实上,水果榨汁后,膳食纤维、β-胡萝卜素等营养物质损失惨重,一旦过滤掉果渣,现榨果汁,就是一杯浓缩的糖水。

一杯500-600毫升的果汁,大约含有100多克的糖。长期摄入过量的糖分,会对肝脏产生极大的危害。成年人每天的添加糖,不应超过50克,最好在25克以下。

03水果要新鲜

水果,必须保证新鲜,不要食用切开后隔夜或者部分霉变的水果。从冰箱取出的水果,可以在温水中浸泡5至10分钟后再食用,避免低温刺激。还可以烹饪一些水果美食,如小吊梨汤、杏皮水、菠萝饭等。

04按体质选水果

寒凉类水果有:柑、橘、菱、雪梨、柿子、香蕉、西瓜等,不适宜体寒、胃寒、虚寒的人;

温热性水果有:枣、桃、杏、龙眼、荔枝、葡萄、樱桃等,不适宜体质较热的人;

甘平类水果有:梅、李、椰、枇杷、山楂、苹果等,适合大多数人食用。

糖尿病患者适宜适量摄入低糖水果:如番石榴、樱桃、苹果、圣女果等。

美食推荐——三色西米捞

原料:西米50克、原味酸奶、西瓜、芒果、黑提各100克(三人份,也可用其他喜爱的水果代替)。

做法:

1.锅内煮适量的水,水开后加入西米,用木匙不时搅拌,煮至西米只有中间的一点白芯后熄火,加盖焖5分钟。

2.将煮好的西米过冷水,冲洗至晶莹剔透不黏连时,放入玻璃杯中备用。

3.将西瓜、芒果挖出球状,与洗净的黑提一起备用。

4.将酸奶从冰箱中拿出,倒入玻璃杯中,上面点缀西瓜球、芒果秋和黑提即可。

功效:健脾补肺、清热解暑。

出诊信息
预约挂号
健康体检
检查结果
就诊指南
返回顶部
首页 -医院资讯 -媒体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