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故事】放置3个月的管子顺利拔除,大伯终于可以回家过年啦!
3个月前,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肿瘤医院肿瘤内科二病区郑松主任的门诊来了一位大伯。在家人的搀扶下,大伯捂着肚子小心翼翼地坐下,面带痛苦地看着郑主任,“医生,我肚子胀得不行,吃什么吐什么,去了好多家医院,吃了好多药也不见好转,您一定要帮帮我!”
原来,李大伯是一位晚期肠癌患者,已经出现了肝、肺、腹腔、盆腔、后腹膜等部位的广泛转移。经过全面的检查,确诊为肿瘤导致的不全性肠梗阻并进行性加重。
面对这个经历过手术、放疗和射频治疗,并对多种化疗和靶向药物耐药的晚期肠癌患者,郑主任团队一面为李大伯置入小肠减压管等治疗肠梗阻,一面积极与消化内科等多学科专家会诊。
根据多学科专家会诊结果和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郑主任团队大胆尝试了新的化疗+靶向治疗方案。
经过4个疗程的系统治疗,李大伯圆鼓鼓的肚子渐渐软下来,肿瘤标记物指标一路下降,CT复查后肿瘤明显缩小。近日,经过郑主任评估后,李大伯身上的小肠减压管被拔除,目前进食也恢复了正常。
“刚来的时候,我肚子胀得不行,吃什么吐什么,感觉生活都没有了希望。没想到现在肚子也舒服了,管子也拔掉了,可以回家过年了。我真的非常感谢你们!”大伯握着郑主任的手,不停地道谢。
肠梗阻小课堂
晚期原发性或转移性肿瘤并发肠梗阻的发生率为5%~43%,最常见并发肠梗阻的原发肿瘤为卵巢癌(5.5%~51%)、结直肠癌(10%~28%)和胃癌(30%~40%)。与大肠梗阻(33%~37%)相比,小肠梗阻(50%~61%)更为常见,20%以上的患者大肠和小肠同时受累。
恶性肠梗阻的病理类型包括机械性肠梗阻和功能性肠梗阻两大类。
机械性肠梗阻(MBO)是恶性肠梗阻中最常见的一类病理类型,是由于肿瘤侵犯肠道或腹腔肠系膜等引起肠腔狭窄所致。其病理亚型包括:由原发肿瘤、肠系膜和网膜肿物、腹腔或盆腔粘连、放疗后纤维化等所致的肠腔外占位性MBO;由原发肿瘤或转移癌引起的息肉样病变、肿瘤沿肠腔环形播散所致肠腔内占位性MBO,以及肠壁内占位MBO。
功能性肠梗阻又称动力性肠梗阻,是由于肿瘤浸润肠系膜、肠道肌肉、腹腔及肠道神经丛,导致肠运动障碍,以及由副癌综合征性神经病变(尤多见于肺癌患者)、慢性假性肠梗阻、副癌性假性肠梗阻和化疗药物神经毒所致的麻痹性肠梗阻。
恶性肠梗阻大多发病缓慢,病程较长,常为不全性肠梗阻。常见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痛、腹胀、排便排气消失等。开始时,患者通常会出现间歇性的,可缓解的腹痛、恶心、呕吐和腹胀,症状发作时通常仍有排便或排气。随着病情进展逐渐恶化为持续性梗阻,患者的体温升高,腹胀更加明显。如病情继续进展,患者的腹痛可转为持续性腹痛,且越来越重,甚至出现肠穿孔、感染性腹膜炎、感染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症状与肠梗阻部位及程度相关。
专家介绍
郑松
主任医师,肿瘤内科二病区主任,杭州市I类重点学科肿瘤内科学学科带头人,浙江省新世纪“151”优秀中青年人才第二层次,杭州市“131”优秀中青年人才重点层次。获“最美杭州人”、“杭州市十大杰出青年”荣誉称号和“杭州市五四青年奖章”。入选浙江省卫生创新人才,浙江省首批医坛新秀,杭州市成绩突出科技工作者。
学术兼职: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肿瘤靶向技术分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委会MDT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肿瘤康复分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营养与支持治疗专委会中西医结合肿瘤营养学组委员、浙江省抗癌协会肿瘤靶向及细胞治疗专委会副主委、浙江省抗癌协会抗癌药物专委会常委、浙江省抗癌协会肿瘤内科专委会委员、浙江省抗癌协会生物治疗专委会委员、浙江省肿瘤靶向治疗技术指导中心委员。
获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基金评审专家,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二审专家。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杭州市卫生科技重大项目等10余项科研项目,有多项创新性成果引起国内外同行的关注。作为负责人获浙江省科技进步奖、浙江省自然科学学术奖、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奖、杭州市科技进步奖、杭州市自然科学学术奖、杭州市科技创新奖等10余项。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最高影响因子7.561)及中华系列等论文3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申报中3项。编写专著2本。
擅长:胃癌、大肠癌、食管癌、肝胆胰肿瘤、胃肠道间质瘤等消化道肿瘤以及肺癌、卵巢癌、脑恶性胶质瘤等恶性肿瘤的综合治疗,尤其是化疗、热疗、免疫治疗和靶向药物治疗,并对恶性肿瘤的骨、脑转移的综合治疗,晚期肿瘤的姑息和止痛治疗有较深入的研究。
专家门诊时间:周二上午
供稿:肿瘤内科二病区/房昕